最新动态
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专项《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与路径研究》正式启动
2025-11-05

2025 年3月6日下午,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专项《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与路径研究》开题会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召开。会议就该课题及其五个子课题进行现场汇报和开题论证。来自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的领导专家以及课题首席专家和子课题负责人参会。会议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立主持。

开题会现场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首先对与会专家及支持本课题研究的同仁表示感谢,并强调文化遗产承载历史记忆和文化精髓,当前保护工作面临挑战,加强公众参与对于推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本课题需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深入分析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影响公众参与意愿和行为的因素。二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科学有效的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和路径。三是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深入发展。 

沈睿文致辞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初晓波对课题成功立项表示祝贺,并强调学校坚定不移地支持自由探索,期待该课题为国家学术发展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他指出,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要精诚团结,并希望能借此契机吸纳国内相关团队,学院能进一步加强支持,确保项目圆满完成。此外,他强调智库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鼓励将学术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并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推动成果转化。随后,课题首席专家及子课题负责人依次进行汇报。

初晓波致辞

首席专家王思渝介绍了课题背景、已有基础、项目期望,指出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是我国遗产保护领域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理论与路径亟待探索。团队此前针对在地社区、普通公众、学生、相关联团体等受众已有丰富的公众参与研究和实践基础。在此背景下,本课题主要关注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机制,拟通过基础研究(子课题一)、具体情境(子课题二、三、四)和路径机制(子课题五)三个层面展开研究。期望解决和厘清中国语境遗产保护的社区参与理念的内涵、公众参与如何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巩固文化主体性、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应如何开展等关键性问题,从而总结文化遗产公众参与的路径机制,推动中国特色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内涵体系的构建,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有益贡献。

王思渝汇报

子课题一负责人陈建立汇报了《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理基础与现实逻辑》的研究计划。本子课题将从文化遗产学基本概念入手,详细论证“公众”“参与”与文化遗产价值内涵、保护手段之间的内在逻辑。对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关注进入新时代以后的文化遗产保护史进行纵向分析,进而论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公众参与契合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趋势和现实需求。由此提炼出公众参与保护文化遗产三个关键场景:正式教育、社区参与和无差别大众,并对存在问题逐一分析,提出应对办法。 

陈建立汇报

子课题二负责人王涛汇报了《与正式教育相融合的公众参与机制与路径》的研究计划。本子课题将综合运用政策机制梳理、关键人物访谈、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在中国终身教育理念发展与正式教育改革背景下,理清文化遗产保护与正式教育有机融合的理论与现实基础,明晰宏观制度、中观组织、微观操作层面下,有碍正式教育主体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了解正式教育不同阶段、不同类别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诉求和特点,分析以正式教育为主体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代表性案例的有益经验和路径突破,进而提炼总结,构建文化遗产保护和正式教育融合的路径框架,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正式教育的制度化、深层次、科学性、多元化的融合,发挥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

王涛汇报

子课题三负责人李光涵汇报了《遗产保护社区参与的体系构建和实施建议》的研究计划。本子课题拟弥补目前遗产保护社区参与学术研究上缺乏普适性、推广性、系统性的局限,并解决“谁来参与、何为参与、如何参与”等核心关键内涵研究不足、对于在非发达地区和非官方认定文物保护单位或遗产认定的在地社区参与行为缺少考察与反思等问题。子课题将聚焦遗产在地社区,根据中国的政策、制度、历史背景,分析遗产保护社区参与的具体情况,并与国际遗产保护社区参与进行对比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理论关照的遗产保护理论思辨,为我国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提供政策指导、学术探讨和实践方针。

李光涵汇报

子课题四负责人张剑葳汇报了《面向无差别大众的公众参与机制与路径》的研究计划。本子课题将研究视野拓展到“无差别大众”这一主体对象,从其基础理论识别与辨析、指标体系构建、影响因素分析,创新案例与路径优化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层层递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特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文化遗产公众参与机制与路径。

张剑葳汇报

子课题五负责人王思渝汇报了《中国式公众参与的发展与未来》的研究计划。本子课题将基于正式性、关联性和广普性三个维度,构建一个全面、系统且具有操作性的框架与行动策略,将公众参与置于社会发展、公共治理、文化传承和旅游经济等交叉领域中进行系统性探讨,明晰其实现路径和所需条件。结合宏观与微观视角,分析国内外成功案例,结合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设计出符合国情的高质量参与模式,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理论体系,为未来路径建设提供指导和蓝图,确保公众参与的质量和效果,促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王思渝汇报

专家点评环节,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提出,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需拓宽视角,涵盖当地居民、社会组织、媒体等多元主体,发挥非政府组织的桥梁作用。文化遗产保护中“我们的遗产”的认同尤为重要,强调社区参与和地方认同。此外,遗产保护研究需注重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探索,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宋新潮评议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曹兵武建议,研究应进一步聚焦主题,精准定义关键概念,同时强调案例的代表性至关重要,应精选具备广泛借鉴价值的实践,以确保研究的有效性和推广性。

曹兵武评议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邵甬指出,专项课题不同于开放性研究,更具命题导向,需对国家制度产生针对性作用,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并在实施层面,建立相应组织的保障机制,针对不同受众设计多样化路径。

邵甬评议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杜晓帆指出,文化遗产教育实践虽已取得进展,但仍面临较大挑战,需关注可持续性。同时,“无差别”公众的定义和分类需更严谨。此外,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应因地制宜,避免一套模式适用于所有区域。他强调,公众参与需警惕乱象,保证遗产保护的专业性与科学性。

杜晓帆评议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汪芳强调,研究应明确聚焦“公众参与”和“文化遗产”两个关键词,定义需要清晰,避免泛化,明确哪些遗产与公众参与关系密切。此外,如何有效整合五个子课题的资源与学术积累,形成1+1>2的效果是关键,需在有限时间内通过团队协作、整合研究对象、数据库与调研力量。最后,如何形成有效的建言献策,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也是本研究的重要议题。

汪芳评议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宋峰指出,课题研究应明确其核心目标,即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撑。他强调,“遗产”和“公众”的定义需要进一步明确,并提到在遗产“被定义”后的“再生”环节,应细分场景并深入讨论公众在各个场景中的作用与参与方式。

宋峰评议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在发言中肯定了总体研究框架,并强调各项定义需进一步明确。他指出,研究应不仅关注社区,还应包括社区自组织和他组织的概念,并回顾和体现中国特色的路径。针对子课题二、三、四,孙教授建议优化情境分类,聚焦社区或根据遗产利益相关程度进行细分。他还特别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古道类型与公众参与密切相关,值得重点关注。

孙华评议

在专家们的积极讨论和充分支持下,课题正式启动。未来,该课题将进一步推动公众参与遗产保护的理念,促进遗产保护流程的完善与创新,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

与会专家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