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7月24日,2024年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北京大学暑期课程在甘肃省兰州市开营,工作坊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联合主办。本次工作坊将对甘肃省七个区域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情况,并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银行共同制定的“城市、文化与创意”(CCC)框架,为制定甘肃省文化和创意产业的政策指南提供基础研究、也提出新的思路和工作方案。本次工作坊得到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以及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创新计划”的大力支持。

2024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海报

历届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北京大学暑期课程
开营仪式在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举行,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闫永强,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财务处处长、世行项目办主任张书勇,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财务处副处长、世行项目办副主任刘东辉及世行项目办相关成员出席开营仪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公室文化项目官员杨碧幸博士、文化项目助理李杭颖和郭娟以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北京中心主任沈睿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长聘副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北京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剑葳线上出席。
开营仪式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闫永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北京中心(WHITRAP-Beijing)主任助理李光涵博士共同主持。

开营仪式
闫永强副厅长首先对工作坊教师团队及全体学员表示欢迎。他提出,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曾两次讲到,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资源丰度排在全国第五位,始祖文化、农耕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等文化类型丰富多样、文化遗址星罗棋布,有着“河岳根源、羲轩桑梓”的美誉,堪称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宝库。闫永强副厅长认为,本次工作坊既是对甘肃独特文化资源的推介与宣传,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世行项目技术援助活动的具体行动,必将有效促进甘肃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最后,他表达了对本次工作坊的大力支持和热烈期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文化项目专员杨碧幸博士在致辞中提到:本次工作坊最重要任务的就是要基于甘肃省的实际情况将ccc框架落到实处,在ccc框架所提出的六个助推因素基础上探讨甘肃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机遇与挑战。甘肃省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全省范围内实践ccc框架的地区,希望本次工作坊能够基于理论研究和实地考察为甘肃提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指南推动甘肃省可持续发展,并且将这些经验运用到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后杨博士表达了对本次工作坊成果的期待并祝大家实践考察一切顺利。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北京中心主任沈睿文首先对各位学员表示欢迎,对给本次工作坊提供大力支持的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以及各相关市、区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表示感谢。沈睿文指出,甘肃被誉为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拥有悠长的历史文化传统,此次工作坊对于从事相关专业的同学们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实习机会,希望同学们运用专业知识,发挥聪明才智,尽心尽力为甘肃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贡献力量,并预祝学员们收获知识和成长。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长聘副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北京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剑葳提到,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是WHITRAP北京中心的品牌项目,本届工作坊已是第七届。甘肃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今年共有来自全球十三所高校的二十五位师生来到甘肃参与工作坊,希望大家认真研读CCC框架,并以此为指导,理解和体会文化遗产资源如何转化为发展动力,既为甘肃省交上答卷,也为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利用做出贡献。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王思渝代表工作坊教师发言,作为连续七届工作坊的参与者,王思渝强调了工作坊的研究性和实践性,指出工作坊持续采用跨学科的模式解决遗产问题,坚持以实地调研为地方发展服务,并希望工作坊成员聆听不同声音,进行思想碰撞,共同探讨遗产保护问题。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财务处处长、世行项目办公室主任张书勇首先感谢了师生们的到来,大力肯定了工作坊对于甘肃文旅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张书勇以“交响丝路,如意甘肃”为题,从“甘肃是自然奇观的博物馆”、“甘肃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甘肃是丝绸之路的黄金段”、“甘肃是民族风情的大观园”、“甘肃是品质旅游的目的地”五个方面系统介绍了甘肃文旅资源,并期望通过工作坊将甘肃的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助推甘肃早日实现文化强省的目标。

开营仪式合影
本次工作坊按调查市域分为张掖、定西、天水和陇南四组。第一阶段线上课程结束后,带队老师布置各组学员在助教带领下开展相关文献梳理和调研材料前期工作。经过一周准备,7月24日下午,同学们对前期工作结果作分组汇报。
开营汇报按张掖组、天水组、定西组、陇南组的顺序依次展开,各组同学结合CCC框架,从“文献综述”“现阶段文化资源调查情况总结”“助推因素初步分析”“收益评估指标设计”“地区旅游和文化竞争力评估”“田野阶段重点问题”六个方面进行汇报。在梳理相关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按六大助推因素展开分析,初步拟定了三大效益的评估指标,提出了田野调查的详细计划并明确了田野调查的重点。




各组汇报
发言结束后,老师们对同学们文献阅读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张书勇处长肯定了各小组的前期工作,并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建议,希望同学们就各地区特色展开进一步调研,最终形成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更好地带动城市发展。李光涵老师启发同学们要调整调研重点,强调各组要关注调研区域的独特性,鼓励因独特性产生的差别,从而迸发更多灵感。孙静老师提醒同学们要厘清从文化资源到助推因素的逻辑关系,要以整个区域为着眼点思考助推因素而非仅仅关注个案并且要把政策建议的提出作为之后工作的重点。王韶菡老师强调各小组应该更加发散,思考更多可能性,带着问题和求知探索的精神开启接下来的田野调查。王思渝老师提醒同学们应该加强各小组之间的沟通,进一步加深对助推因素的理解,各组达成一致并强调各组要进一步理解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一定要把落点放到“文化”上来,在田野中不断自我修正和自我调整。



教师点评
本次工作坊集结了来自国内外13所高校的25位师生,在接下来的十天内将调查张掖市甘州区,天水市秦安县、麦积区,定西市通渭县、临洮县,陇南市武都区和成县七个区域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创意产业。今年,我们开始探索遗产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框架下,对地方文化旅游和文化竞争力发展的贡献,并且有幸得到参与甘肃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项目的机会。工作坊后续情况请持续关注公众号相关微信推送。
撰稿:陆 禾、马乐融
编辑:马乐融、朴俐娜
审核:李光涵、王思渝
终审:沈睿文、张剑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