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2024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北京大学暑期课程调研纪实
暑期工作坊
2025-11-18




2024年7月24日,2024年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北京大学暑期课程在甘肃省兰州市拉开序幕。7月25日-31日,工作坊分张掖、定西、天水、陇南四个小组,前往调研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开展访谈等工作。本文为各组实地考察过程纪实。





·张掖组 ·



张掖自古以来便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优美的自然风光。本次暑期工坊,张掖组的同学们深入挖掘张掖市甘州区文化资源,依托CCC(Cities, Culture, and Creativity)框架评估其文化资源、遗产保护利用与创意产业开发状况,以期加强遗产保护利用,大力发展当地文化创意产业。本组在调查期间分为一二两组,一组由李光涵老师带队,二组由孙静老师带队。

图 | 张掖组与传世经典负责人合影


7月25日第一组考察了张掖市博物馆,并与负责人展开访谈,张掖市博物馆的考察不仅让团队了解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与负责人的访谈更是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对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第二组考察了甘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与负责人访谈,,访谈有助于理解张掖市非遗项目的现状、挑战及未来规划。

7月26日两组共同考察了传世经典文化公司、彩虹丝路演艺公司、张掖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中心及各非遗工坊。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张掖在文化创意和演艺产业上的发展成就,各非遗工坊的考察则让团队近距离感受了传统技艺的魅力,访谈后同学们就如何进一步推动张掖非遗技艺的发展传承展开了激烈讨论。


    

图 | 与张掖市博物馆负责人对谈

    

图 | 张掖组与彩虹丝路演艺公司合影

   

图 | 张掖组与非遗传承人对谈


7月27日第一组访谈张掖七彩丹霞旅游景区负责人、文创工作责任人;访谈丹霞口文旅小镇项目负责人,考察景区,展开游客调查。通过访谈和调查,小组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张掖七彩丹霞旅游景区的运营、文创产品开发及游客反馈,对旅游与文化创意的结合有了新认识。第二组在屋兰古镇的考察和居民调查,为理解屋兰古镇乡村旅游发展遇到的困境和当地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宝贵资料。

7月28日上午两组共同考察了张掖大佛寺、东仓和高总兵宅院的基本情况;下午第一组与甘肃西游文化传媒文创负责人对谈并前往“这就是张掖”文创旗舰店及张掖老街实地考察,与文创企业的对谈和实地考察,进一步探索了文化产品的市场化和创新路径;下午第二组前往甘州区花寨村考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河西宝卷》的传承利用情况并访谈河西宝卷传承人。


图 | 丹霞景区

图 | 第一组考察丹霞景区

    

图 | 第二组考察屋兰古镇


7月29日第一组考察了甘州区旅投公司和六乐文旅公司;第二组与张掖市世行贷款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项目办公室负责人、张掖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公共文化科、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科、产业发展促进科负责人对谈。与世行贷款项目办公室及多个政府部门的对谈,让同学们从宏观层面了解了张掖市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政策支持和实施情况。

7月30日第一组再次前往大佛寺和张掖市博物馆开展游客调查,共收集到六十多份调查问卷。通过游客调查,同学们收集了大量关于张掖市旅游现状及文化资源产业化情况的游客反馈。第二组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的对谈,深入了解了甘州小调和杖头木偶戏等非遗项目的传承现状和挑战。

7月31日上午第一组部分同学前往张掖市美术馆考察并与张掖市美术馆馆长展开访谈工作;第二组与张掖市民间艺术艺术家协会负责人对谈。


图 | 访谈世行项目负责人

图 | 第二组访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图 | 第一组考察张掖老街


整个考察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涵盖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旅游景区的运营与管理等多个方面,还通过访谈、调查、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了张掖市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未来规划,为之后的报告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定西组·



定西又称“陇中”,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地带,是甘肃省辖地级市。7月25日至29日,工作坊学员在王思渝老师带领下于定西市临洮、通渭两县展开田野调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银行共同制定的“城市、文化与创意”(CCC)框架下,对相关区域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调研。


图 | 定西组合影


临洮古称“狄道”,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是中华文明和黄河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彩陶之乡”、“文化大县”的美誉,马家窑遗址、战国秦长城、唐代哥舒翰纪功碑等文化遗产星罗棋布,剪纸、皮影、花儿、傩舞、水陆画等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7月25日下午,定西组师生抵达临洮县,对临洮剪纸传承人毛继红和水陆画传承人蒲增文进行访谈,详细询问相关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情况,建立起对临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步认识。访谈结束后,工作坊师生参观了临洮博物馆,深入了解其在展示、宣传、陈列、研究、修复、交流等方面的工作情况。

7月26日上午,全组成员在临洮县文化馆对临洮世行负责人、临洮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临洮县图书馆工作人员展开访谈,详细了解世行贷款项目的建设情况及临洮县公共文化资源的分布与利用情况。26日下午,定西组于马家窑彩陶博物馆开展访谈,并实地踏查了马家窑彩陶文化小镇和甘肃省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临洮县洮阳镇双联村,对传统文化展示利用及其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有了新的认识。

7月27日上午,定西组师生来到马家窑遗址博物馆建设现场调研,设计施工单位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遗址博物馆的空间设计理念与展陈布置构想,解释了博物馆与遗址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其内在联系。离开博物馆施工现场后,小组成员来到马家窑村,在村长的带领下参观了村史博物馆,并实地调研了马家窑村的文化景观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工程。最后,定西组回到临洮县城内,在洮河石文化博物馆进行调研访谈。


图 | 定西组体验临洮剪纸

图 | 定西组参观临洮博物馆

图 | 定西组在马家窑村调研


通渭县位于甘肃中南部,自明清以来,通渭书画人才辈出,形成了收藏、创作书画的风气,至今仍在通渭有广泛影响。除书画文化外,通渭还有特色的影子腔、通渭小曲等戏曲艺术,以及草编技艺、砖雕技艺、脊兽制作技艺等民俗艺术。

7月28日上午,定西组全体师生前往通渭县悦心国际书画村,在书画村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书画村的运营发展现状,并走进工作室,与外来艺术家、本地艺术家、书画经纪人等不同身份群体从业者进行了深入交流。28日下午,调研组对通渭县博物馆馆长张晓燕进行采访,了解到博物馆的人员构成及工作重心等情况。

7月29日上午,定西组在通渭县文化馆与通渭影子腔传承人刘满仓、通渭草编传承人孙军祥、麦秆画传承人冉艺飞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与访谈,三位非遗传承人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独特技艺,让各位成员深刻领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最后,调研组在通渭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世行项目负责人处了解到通渭县翰墨文化中心项目进展情况,定西组的田野调研工作顺利结束。


图 | 定西组在悦心国际书画村访谈

图 | 定西组在通渭县博物馆访谈




·天水组·



天水市,汇聚伏羲文化的深邃、麦积山石窟的壮丽与大地湾遗址的远古,成为本组调研的焦点,它们分别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佛教艺术的辉煌与早期农业文明的智慧,共同构筑了天水市的文化底蕴。在“城市、文化和创意框架(CCC)”框架的指导下,小组通过前期资料梳理,锁定天水市秦州区、麦积区、秦安县为主要调研地,并针对三大主要文化资源进行实地探查与深度访谈,对天水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助推因素及收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促进城市的文化创新与发展。


图 | 天水组考察天水古街


7月25日上午,天水组成员抵达天水市,并于上午前往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对非遗科负责人进行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围绕天水市非遗的从业人员、空间聚集、政府工作、数字化宣传等方面展开,通盘了解天水市非遗工作的整体面貌。

7月25日下午,天水组成员分成两小组开展工作。其中一组前往麦积区文化馆与麦积区博物馆,调查文化馆与博物馆的基本情况以及面临的现实问题。另一组前往天水市博物馆与伏羲庙,考察“馆庙一体”模式下博物馆与伏羲庙的运作模式,并与伏羲祭典非遗传承人开展座谈,了解伏羲祭典“公祭、民祭、常规祭祀”的三层祭祀体系以及各机构主体在祭祀活动中的合作情况。


图 | 伏羲庙工作人员向天水组成员讲解伏羲大典


7月26日上午,天水组成员在王韶菡老师的带领下探访天水古城,观察古城的空间布局、商业模式、历史变迁、文物保护等情况。在古城中,天水组成员在了解了整个公共空间的功能布局后,着重采访了关峡竹编非遗传承人张照杰,了解到关峡竹编省级非遗工坊、线下展销空间、线上运营、行业联盟等相关情况。


图 | 张照杰向天水组成员讲述竹编非遗工坊的运作模式


7月26日下午,天水组成员再次分成两小组开展工作。其中一组前往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采访李天铭所长。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于2017年划归敦煌研究院管理,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并在数字化建设、空间规划等方面有所进展。另外一组前往丝路明珠天水雕漆文化博览园进行考察。丝路明珠天水雕漆产业园作为世界银行的资助项目,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水雕漆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平台。目前,产业园一期项目主体已经完工,二期规划的厂房、博物馆仍在建设当中。


图 | 李天铭所长向天水组成员介绍麦积山石窟的情况


7月26日晚,全组成员开会复盘秦州区的调研材料,确认现阶段成果及后续的完成目标,同时为接下来将要调研的文化资源提前准备更具针对性的访谈框架。7月27日,小组在整理前期资料、梳理访谈纪要、研究现行政策后,与李光涵老师等共同就现阶段调研情况进行复盘反思,进一步调整后续调研细节及报告大纲。

7月28日白天,天水组成员清早前往麦积山石窟,考察麦积山石窟和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景区建设、石窟保护、数字化管理等工作。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历史艺术价值突出,且石窟的保护和数字化方面可圈可点。但麦积山景区的实际运营情况面临权责划分混乱、空间利用率低等问题。此外,天水组成员还对麦积山石窟修复技艺非遗传承人牟常有及其弟子进行了采访,了解麦积山石窟修复技艺的基本工作内容、政策支持情况、师徒传承方式等信息。


图 | 牟常有修复师在133窟内向天水组成员介绍莲花座的修复方法


7月28日晚上,天水组成员调研《天水千古秀》剧场周边环境、基础设施配套如交通等情况,并换装沉浸式参与演出。演出后,组员与甘肃四库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了解其创作的初衷与执行落地的困境以及未来的愿景,对于天水市文旅演艺方面的业态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图 | 天水组成员身着“少年伏羲”装束


7月29日,天水组成员了解了秦安县文旅产业整体的基础设施配套情况,通过与秦安县世行项目办公室焦主任的访谈,初步整理出了各个世行贷款项目的落地情况,并在访谈后进一步针对性地完善了报告的撰写方向,确认了下一步的工作目标与落实节点。

7月30日,天水组成员前往大地湾遗址进行实地调查,针对客流量、文创研发情况等方面采访了大地湾文物管理所的负责人,并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观测暑期的接待情况,分析未来数字化的应用方向。晚上,小组全员返回兰州,整理全部访谈资料,开会讨论最终的调研报告细节分工与表达结构。


图 | 天水组向大地湾文物管理所及相关工作人员了解运营情况


天水市以其独特的文化资源,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更为我们探索文化发展之路、推动城市文化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借鉴。在工作坊结束前,小组将持续探索文化资源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如何对城市旅游业和文化竞争力的发展作出贡献,以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并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字报告。





·陇南组·



7月25日,朴俐娜老师带领陇南组来到武都区开展调研。陇南市建设起步略晚。自2008年地震受灾后,大量基础设施重建。市、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均在重建时期组织规划起来,大多处于建设初期早期。

在陇南市武都区,小组走访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中心负责人,依托CCC(Cities, Culture, and Creativity)框架评估其文化资源、遗产保护利用与创意产业开发状况。小组获知武都区的文化馆厅之间在组织上与其他地市不同,从属关系与功能上存在联动效应。这些文化机构体量规模并不算大,但均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功能区域、展陈设置和利用率,常态化面向社会面开放。


图 | 陇南市图书馆智慧管理系统


武都区的文旅产业布局以区域联动为主,依托自然资源与非遗资源,建设裕河大景区、万象洞大景区等整体性线路,并正在规划建设高山戏非遗研究中心。武都区的文创产品龙头是“武都印象”,产品内容丰富,极具特色,以紫泥、高山戏、金丝猴、熊猫、西峡颂为主题,开发有布艺、书籍、茶具等工艺品与日用品。


图 | “武都印象”系列文创产品

   

图 | 陇南市武都区万象洞景区规划


7月27日,陇南小组驱车赶到成县,在成县文化馆、博物馆、旅游厅了解了财政在非遗、文旅与创意产业中的角色。次日,小组前往成县琵琶镇张坝古村,考察陇南传统民居在康养民宿产业中的保护与利用。此外,针对吴挺墓、杜少陵祠的走访,也拓宽了对成县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的认知面。


图 | 琵琶镇张坝古村业态园区(建设中)

图 | 张坝古村周边交通基础设施

图 | 吴挺墓保护开发现场


针对非遗传承人,陇南小组分别对武都高山戏传承人尹利宝、木雕传承人王玉娇、成县面塑传承人安秋平进行了访谈。陇南市的非遗资源相当丰富,传承人与时俱进、精益求精,但目前主要缺乏充足的资金与地理空间用于开展传习。而沙坝龙窑粗陶不仅作为非遗工艺,也作为电商产品在线上线下开展广泛销售,与高校就业对接,产生广泛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图 | 成州面塑非遗传承人安秋平


7月29日,小组走访了陇南师范学院。陇南师范的初等教育学院、美术学院等开设有非遗课程,不仅使学生在综合艺术方面拥有一定特长,更直接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传播、继承与发展。校内的陶艺工作室将嘉瑞沙坝龙窑技艺请进课堂,在校企合作中建立了文创产品的生产链条。在校际合作方面,陇南师范学院与兰州文理学院、兰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均有联系合作,形式是教师交流。


图 | 陇南师范学院泥塑工作室

图 | 团队合照


经过两地多天的调研与整理,陇南小组对区域内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有了整体的了解,对各方因素进行分析,为陇南地区进一步的创意文旅发展积累了更为系统翔实的资料储备。



文案:来自各工作组

编辑:马乐融、朴俐娜

审核:李光涵、王思渝

终审:沈睿文、张剑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