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2024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圆满结营
暑期工作坊
2025-11-19

2024年8月2日,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北京中心(以下简称WHITRAP-Beijing)和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2024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北京大学暑期课程在甘肃圆满结营。本次工作坊得到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以及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创新计划”的大力支持。十天的时间里,学员们深入了解张掖市甘州区,天水市秦安县、麦积区,定西市通渭县、临洮县,陇南市武都区、成县四市七区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创意产业基本情况,在工作坊各位老师的指导下撰写了万余字图文并茂的调研报告,从文化资源、助推因素、收益评估、重点问题等不同维度探索遗产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框架下,对地方文化旅游和文化竞争力发展的贡献。


图|2024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





·结营仪式·



8月2日,2024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结营汇报在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25楼会议室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项目专员朴俐娜主持。


图|结营仪式现场


出席此次汇报会的专家有: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财务处处长、世行项目负责人张书勇,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主持人杜晓帆,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院长高亚芳,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孔达,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后刘邵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文化项目助理李杭颖,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长聘副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常务副主任张剑葳线上参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主任助理李光涵,泉州师范学院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孙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主任王思渝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讲师王韶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项目专员朴俐娜作为指导教师出席汇报。

正式汇报前,李光涵首先对本次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的概况进行了回顾总结。本次工作坊以多学科联合为基本理念,共有来自全球13所高校的25位师生线下参加,取得了丰富的专题性研究成果。


图|李光涵进行回顾总结


·调研汇报·


1

张掖组

汇报学员:姜春霖 朱雨欣 王娇娇 刘方宇

带队老师:李光涵 孙静

学术助教:马乐融

小组成员:姜春霖 朱雨欣 王娇娇 刘方宇 余典而 袁梓晴


图|张掖组汇报


张掖组在调研期间共调查了17处张掖市甘州区的文化资源,涵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文化机构及文化企业,并特别指出七彩丹霞景区的带动作用。报告从资源、技术、人才、效益四大层面提出发展建议:活化利用优势资源,推进数字化技术应用,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强化空间规划与效益评估。此调研为张掖市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提供了全面蓝图,助力政策制定与实施,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2

定西组

汇报学员:滕研 张天曦

带队老师:王思渝

学术助教:陆禾

小组成员:李向诚 滕研 张天曦


图|定西组汇报


定西组结营汇报聚焦于物质文化遗产如马家窑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临洮剪纸、文化企业如马家窑彩陶文化小镇及公共文化机构等多方面的资源现状、助推因素及收益评估。通过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报告深入探讨了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与未来规划,旨在促进当地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3

陇南组

汇报学员:白欣雨、杨轶

带队老师:朴俐娜

小组成员:白欣雨、李继娜、杨轶


图|陇南组汇报


陇南组共调查武都区和成县共17个文化资源点,由于陇南市文化产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诸多项目仍处于建设阶段,加之受到近期汛情影响,小组在实地调研中重点聚焦政府支持下的文化大景区建设、古村更新建设以及“四馆一中心”建设,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武都木雕、武都高山戏、成州面塑等的发展情况。小组认为,以康养文化为中心的产业建设助推了企业迁入与城市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并对陇南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给予期望。



4

天水组

汇报学员:赵一诺

带队老师:王韶菡

学术助教:康安宁

小组成员:何雨蔚 吴芷仪 赵一诺 陈浩阳


图|天水组汇报


天水组重点关注天水市博物馆(含伏羲庙)、麦积山石窟、大地湾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与公共文化机构,关峡竹编、雕漆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认为近年来麦积区通过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创意空间、人才培训等方面建设,将包容性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增强创新能力与国际合作,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天水地区的社会创新和经济增长。



·集中评议·


汇报结束后,与会的专家学者对各小组汇报内容进行评议。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财务处处长、世行项目负责人张书勇表示,各组同学们在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中表现卓越,能够深入调研文化资源并准确分析问题,为当地发展提供了宝贵意见,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贡献了力量。但是目前政策建议理论性较强,仍需增强可操作性以推动实际发展。同时,提醒陇南组应该更加关注成县书画产业,天水组则需更加重视天水雕漆等多项文化资源。

图|张书勇评议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主持人杜晓帆老师首先肯定了同学们所做的工作,但也指出各组在开展工作时要从资源本体出发,在遵循CCC框架基本原则和世界银行经济效益导向的同时,各组可以深入分析本地或特定领域的具体条件、挑战与机遇,通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开展详尽调研、广泛听取利益相关方意见,制定出既符合国际规范,又贴近实际需求的创新解决方案。

图|杜晓帆评议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孔达老师认为将西方提出的CCC框架中国化,是一个既复杂又充满挑战的过程,它要求深入理解中国国情,同时保持与国际标准的对接。这一过程需要政府、内外社会力量以及具体机构个体的共同努力与协作。孔老师特别强调机构个体的主观努力,以麦积山为例,强调努力走出去的重要意义。

图|孔达评议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后刘邵远老师认为目前各组文化资源分析还是不够全面,提出一方面要回归文化资源生长的历史背景,第二是要根据不同遗产所体现出的不同特征思考遗产转化的路径。第三是要加强对数字化的思考,要更重视高新科技的运用。针对麦积山石窟寺刘老师提出了两个重点:一是麦积山石窟寺的展示与传承,二是麦积山所体现的遗产与遗产地社区的社区效益问题。

图|刘邵远评议


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院长高亚芳老师对暑期课堂各组的工作给予了总体肯定,并着重指出了在六个关系处理上的进一步思考方向。她不仅强调了方法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框架中“city”概念的本地化理解和应用。她还提出了“破”与“立”的关系处理,即在调研过程中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提出解决方案,并对甘肃的调研成果如何在全国其他欠发达地区推广和借鉴提出了期待。

图|高亚芳评议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长聘副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常务副主任张剑葳老师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文化项目助理李杭颖线上参加结营仪式。

张剑葳老师首先肯定了同学们的辛勤付出,并向大家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各组调研成果丰硕,并且在调研过程中对ccc框架适用性提出思考,鼓励同学们结合实际情况调整研究框架。他还强调图示语言在呈现思考中的重要性,图片能够直观展示复杂数据与逻辑关系。最后,张剑葳老师引用段义孚观点,指出在可持续发展中,原创性与包容性等非功利性要素具有重要意义。

李杭颖高度肯定了各组在推进项目过程中展现出的专业素养与不懈努力,各组通过广泛收集资料、深入访谈、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成功构建起了对研究对象和CCC框架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实施路径和策略,将CCC框架的理念和要求融入到了地方发展的各个方面,不仅推动了CCC框架在甘肃的落地生根,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总结评议·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财务处处长、世行项目负责人张书勇作总结讲话。张书勇首先感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甘肃省文旅工作的长期支持,并期望工作坊的最终报告能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更宽广的角度为甘肃文旅发展提出建议,同时期待借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平台推动甘肃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最后,张书勇再次感谢工作坊全体师生的辛苦付出。

图|张书勇总结评议





·顺利结营·



在甘肃广袤而壮丽的土地上,本次工作坊圆满结束。来自四面八方的师生们齐聚甘肃,不畏烈日与沙尘,更在偶有的甘霖中坚定前行,不仅成功开展了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还在这段旅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此,我们向所有辛勤付出的带队老师、尊贵的特邀嘉宾、尽职的助教,以及为工作坊提供鼎力支持的甘肃各地有关部门领导、工作人员、受访对象,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图|工作坊学员、组织团队与评审嘉宾合影


文案:马乐融、陆   禾

编辑:马乐融、朴俐娜

审核:李光涵、王思渝

终审:沈睿文、张剑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