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2023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北京大学暑期课程调研纪实
暑期工作坊
2025-11-19

2023年7月24日,2023年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北京大学暑期课程在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拉开序幕。7月25日-27日,工作坊分空间基底、考古、社区和旅游管理四个小组,前往调研地进行实地踏查并开展测绘、访谈等工作。本文为各组实地踏查过程纪实。


·空间基底组 ·



合川钓鱼城具有鲜明的自然区位与景观特点。空间基底组的主要工作是从不同视角对钓鱼城的自然环境与景观特点进行梳理,明确钓鱼山的地貌与成因,梳理钓鱼城中的重要景观点,从而明确钓鱼城区域不同年代、不同功能的设施选址有何一致性,最终勾勒出钓鱼城景观“名胜”与“形胜”并举的特点。


图 | 空间基底组在范家堰遗址合影


7月25日本组同“考古组”进行了协同考察。早晨我们在张剑葳老师、武弘麟老师以及王一飞老师的带领下,先乘大巴到达奇胜门,步行途经钓鱼城衙署遗址,终到达“钓鱼城大遗址考古与保护工作站”,与钓鱼城考古队负责人胡立敏老师见面。胡老师带领我们在范家堰遗址进行了3个小时的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详细讲解了范家堰保护与发掘过程中的工作细节与可能性问题,包括范家堰宋墓的整体结构、宋墓开掘猜想、后代地址层叠、疑惑及不解。其间,张剑葳老师从五个方面以启发式的方式引导大家梳理总结了胡老师讲解的叙事线索:

1.宏观历史;

2.山地衙署+排水;

3.功能和制度、轴线,推测研究成果;

4.考古工作者如何发现认识到这些地方;

5.当代居民如何看待范家堰遗址。


下午,本组成员实地考察了王坚记功碑及其题刻、三圣岩、襟带阁、千佛崖、摩崖题刻、悬空卧佛等景观,为后期制图提供了思路与一手资料。


图 | 胡立敏老师讲解范家堰遗址考古成果


图 | 武弘麟老师介绍钓鱼城内的地质地貌与岩石分布


图 | 组员与张剑葳老师讨论王坚记功碑与千手观音摩崖石刻像


图 | 空间基底组与考古组做交叉讨论


7月26日下午,本组成员在李迪华老师的带领下,重新考察了九口锅遗址、护国寺以及忠义祠。李迪华老师从生态景观与文化遗产的知识背景出发,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观点。


图 | 李迪华老师带领大家进行调研


图 | 李迪华老师在九口锅遗址前同组员进行交流


图 | 本组学员向李迪华老师请教后期工作疑难点


通过两天的实地调查,我们对钓鱼城的自然环境及场地地貌有了初步的认知。结合遗址遗存现状的分布及历史时代发展,对遗址展开时间地理层面的分析。下一步我们将根据中期的调研结果绘制图样,对钓鱼城景观“名胜”与“形胜”并举的特点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考古组 ·



宋元战争时期,钓鱼城凭借其“山、水、城”三位一体的城池防御体系,不仅阻碍了蒙哥铁骑的南下,也间接影响了蒙古帝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征战进程。21世纪以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钓鱼城遗址展开了持续的考古工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逐渐揭开了钓鱼城的神秘面纱。基于此,考古组同学将对现有考古资料进行全面梳理,提炼钓鱼城的不同类型价值,进而构建钓鱼城价值评估体系


图 | 考古组合影


7月25日上午,在张剑葳、王一飞老师带领下,考古组实地调研了钓鱼城范家堰考古遗址,早在前一天晚上,组员们便通过仔细阅读考古发掘报告,对范家堰建立了初步印象。在实地参观以及聆听发掘负责人胡立敏老师的现场讲解之后,我们对范家堰遗址的选址、建筑布局、排水、道路系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午,考古组与空间基地组联合对钓鱼城内的薄刀岭等遗址进行了实地调研,以对钓鱼城考古遗址空间分布情况形成整体印象。


图 | 考古组前往范家堰遗址调研


图 | 薄刀岭上感受钓鱼城壮美自然风光


26日下午,考古组、空间基底组联合踏查了钓鱼城护国寺、忠义祠以及九口锅遗址。组员们仔细阅读了宋蒙战争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在城池的兴衰及民族的交融中把握钓鱼城的历史脉络,在巨榕扶疏、庄严肃穆的氛围中了解重要历史人物及其相关事迹,这些工作都为本组开展后续的价值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图 | 忠义祠内部陈列


图 | 踏查九口锅遗址


通过几天的调研,考古组对于钓鱼城的考古资料与情况已经十分熟悉,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对钓鱼城价值的认知,并且明确各个考古遗址所承载的价值要素,从而为后续的保护、阐释与展示工作提供支撑。我们也将积极与其他各组合作,互相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持。




·社区组 ·



本组的调研任务围绕与钓鱼城息息相关的人展开,对村民的交通、生计、信仰生活等经历及社区的变迁进行实地调查。在当地人生活的时空坐落中,描绘出与钓鱼城关联的人们的生活图景。在此基础上,尝试将村民记忆纳入钓鱼城遗产展示体系。此外,本组将在访谈过程中,了解村民对钓鱼城现状的看法,尝试探寻社区参与钓鱼城遗产保护利用与管理的路径。


图 | 社区组在钓鱼城景区入口合影


7月25、26两日为社区组集中田野调查阶段,工作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建立钓鱼城及周边区域村落的时空坐标,二是对鱼城村、佛耳村村民进行访谈。


7月25日上午,王思渝老师和孙静老师带领社区组同学前往范家堰考古工地工作站。在钓鱼城考古工地现场负责人胡立敏的帮助下,本组同学分别与六位在考古工地工作的鱼城村村民进行访谈。下午老师同学们前往鱼城村村委会,对鱼城村谢书记、帅兆全爷爷、杨昌明爷爷进行了访谈。访谈后,小组在鱼城村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实地探访了石子山、脑顶坪等鱼城村村民常提到的地点。


图 | 社区组在鱼城村村委会与受访村民合影


图 | 探访鱼城村


7月26日上午,小组前往钓鱼城社区居委会,对已搬迁的钓鱼城城墙内原住民进行访谈。下午小组探访了与鱼城村相邻的佛耳村,对佛耳村村民进行访谈。访谈结束后,小组在佛耳村杨书记的帮助下实地探访了东渡老街街巷、八角亭等文物点。沿着东渡老街的青石板路,郭志安爷爷、吴存海爷爷给同学们介绍了这条通往东渡口的街巷昔日热闹景象。在甘泉道院的甘泉洞处,老师同学们能依稀窥见往日合川八景之一甘泉灵乳的空灵。经过两天密集的田野走访,小组成员对钓鱼城周边村落生活图景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图 | 探访钓鱼城社区


图 | 与佛耳村村民访谈现场


7月28日,社区组在雨中兵分两路。王思渝老师带领两位同学与刘道友爷爷(原东渡公社七大队第二小队队长)一同探访了钓鱼城景区内的各遗产点。从范家堰考古遗址出发,沿镇西门-护国寺-忠义祠-九口锅-王坚纪功碑-题刻-卧佛-钓鱼台-护国门-始关门进行踏查。另一个小分队在孙静老师的带领下,三位同学探访了渠口村的小白塔、小河沟古桥、龙洞湾古井、艾家大院石碾盘等东渡半岛其他文物点。随后前往了甘家坝的糖厂、码头,在嘉陵江畔直观了解了东渡半岛与东津坨的方位关系。同学们对东渡半岛其他村庄与钓鱼城的交通交流、生产生活交流、村落关系等有更完整的了解。


图 | 钓鱼城景区内千手观音


图 | 龙洞湾古井探访现场




·旅游管理组 ·



合川钓鱼城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该遗址具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展现出较强的旅游开发潜力。旅游管理组从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力图摸清钓鱼城遗址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尝试重新梳理阐释方式与展示体系、理顺管理机构的职能,并为钓鱼城创建5A景区和申请世界遗产提供有效建议。



图 | 旅游管理组合影


7月25日上午,全组成员在李光涵、朴俐娜老师的带领下,共同赴钓鱼城遗址展开实地调查。组员们在山脚的游客服务中心下车,首先对信息中心、景区商店和购票处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简单的采访,大致了解了景区以及到访游客的基本情况;而后沿着宣传册页上的推荐线路步行上山,以游客的视角沉浸式游览钓鱼城景区。参观过程中,组员们对于其他游客的驻足位置、停顿时长等信息进行了细致的记录,对于卫生间、休憩点等基础设施的安置也在地图上进行了标记。上午的调查基本覆盖了钓鱼城游览区的全部展示点,对于每一个展示点,老师和同学们都就其展示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地的评估和记录。


图 | 组员们在游客中心进行采访


图 | 探访飞来寺




图 | 旅游管理组集体调查


下午,小组成员徒步前往范家堰遗址进行考察调研。范家堰远离钓鱼城遗址的主要展示区,且无观光巴士直接相连,交通存在较大不便。遗址本身在考古工作结束后便进行了保护性回填,于地表重新铺设了砂石并安置有必要的标识进行展示。老师就遗址的保护措施、展示效果、游览体验,以及对于游客的吸引力等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肯定了范家堰在遗址保护和旅游展示方面完成的扎实的基础工作,但也指出其与较为成熟的旅游目的地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


图 | 周梓杰与李光涵老师讨论范家堰遗址


7月26日上午,周梓杰、金秋、李超颖分别就区域内其他旅游资源、钓鱼城的旅游线路以及展示系统进行文献搜集和现状梳理。张文鼎、傅雨欣在李光涵、朴俐娜老师的带领下,与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事务中心主任付兆南、重庆市合川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周福学进行了访谈。同学们就相关机构的职能目标、具体工作和困境难点展开提问,对钓鱼城旅游开发相关的组织架构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


下午,周梓杰、金秋、李超颖沿东城墙内墙进行了补充调查,重点考察了皇洞、砲台、东新门等宋蒙战争时期的城防遗存。城墙沿线一带具有较高的军事历史和自然景观价值,但因远离中心游览区而少有人至,同学们认为未来可以尝试在这片区域开发新的旅游线路。与此同时,李光涵、朴俐娜老师及张文鼎、傅雨欣对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风景名胜区事务中心杨建春主任进行了访谈。杨主任就同学们在调研中关注到的展览展示等问题进行了回应,并且对景区运营的基本情况和日常事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图 | 东新门基本情况


图 | 探访城墙沿线


图 | 访谈袁东山老师


7月27日,张文鼎、傅雨欣继续在李光涵、朴俐娜老师的带领下,对重庆市胜地钓鱼城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漫雪进行访谈。访谈结束后,本组调研工作暂时告一段落。在下一阶段,我们将从现状梳理、政策建议、主题阐释、线路产品等方面,对钓鱼城遗址的保护、开发与可持续利用进行探索。



7月27日下午,各组成员进行了中期汇报。李光涵老师作为主持人,对学员们几天来的调研成果进行了总结与肯定。各组成员依次发言后,李迪华、袁东山、武弘麟、王思渝、胡立敏、孙静、王一飞、曹吉阳、朴俐娜、张剑葳、李光涵老师分别对四组汇报成果进行了补充与评议。


图 | 李光涵老师主持中期汇报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 | 各组代表进行中期汇报


对空间基底组,李迪华老师建议可在西南古道系统等更大范围内考虑遗产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从历史、空间、视觉等层面分析相关性;武弘麟老师则进一步强调了对“名胜”与“形胜”概念的理解。对考古组,李迪华老师指出应该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首先厘清现有价值评价体系的内涵,进而尝试在此基础上发展新的概念;王思渝老师指出需要对评价体系有更为细致的阐释,解释清楚为何选择相应的指标。对社区组,李迪华老师建议要进一步探索“社区”的含义,发现和辨识社区的边界,从而让遗产保护造福社区;胡立敏老师提出该组对小地名的关注非常有价值,可以尝试展开钓鱼城遗址微观层面的空间研究。对旅游管理组,武弘麟老师强调要注意钓鱼城“考古遗址地-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区”的定位次序;孙静老师则提出可借鉴“他山之石”,比较其他省份在旅游管理和顶层设计上的经验。


图 | 带队老师进行点评


袁东山老师则针对同学们的报告给出了十分具体的建议,如重新进行民俗调查、厘清记忆体系与文献记载体系两个维度的信息等。袁老师希望同学们可以帮助地方政府理顺管理机构,给出真正可以落地实施的建议和方案。张剑葳老师对点评意见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应当成为线索话题,贯穿本次调查的全部工作。最后,李光涵老师细化了“跨组合作”的要求,为同学们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提供条件。



文案:来自各工作组

编辑:李超颖、郑昭琪

审核:李光涵、王思渝

终审:沈睿文、张剑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