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4日,2023年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北京大学暑期课程在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开营,工作坊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联合主办。本次工作坊得到了重庆市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和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风景名胜区事务中心的大力支持。

2023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海报
开营仪式上午9:00在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景区举行,重庆市合川区副区长袁晓钦、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重庆市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长袁东山、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风景名胜区事务中心主任杨建春、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事务中心主任付兆南和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胡立敏出席。

开营仪式合影
开营仪式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北京中心(WHITRAP-Beijing)主任助理李光涵博士主持。

李光涵主持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WHITRAP-Beijing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剑葳首先表达了对各位学员的欢迎,同时对重庆市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和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风景名胜区事务中心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是WHITRAP北京中心的品牌项目,本届工作坊已是第六届,有来自全球十七所高校的二十八位师生线下参加。张剑葳介绍了本次工作坊的背景、目标、人员构成和教学模式,以及往届工作坊的成果及影响。期待本次工作坊为钓鱼城遗址的保护和发展贡献力量。

张剑葳发言
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风景名胜区事务中心主任杨建春表达了对本次工作坊的支持和期待,希望学员们可以为钓鱼城历史文脉的梳理、申遗工作的开展提供宝贵意见。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事务中心主任付兆南介绍了钓鱼城保护和申遗工作的进展,期待与师生们共同探讨遗址保护、展示与研究的可行之策。

杨建春发言

付兆南发言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重庆市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长袁东山立足钓鱼城和山城研究的实际状况,呼吁学员们从空间格局的整体分析、历史资料的整合认知两个层面展开思考,希望本次调查所获成果能够成为未来工作的重要基石,让钓鱼城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贡献智慧。

袁东山发言
重庆市合川区副区长袁晓钦首先感谢了师生们的到来,大力肯定了工作坊对于地方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袁晓钦提到,合川区地处渝西北的三江交汇处,具有便捷的交通设施和密集的文化教育资源,既是重庆市的工业重镇和人口大区,也是成渝地区双城建设的中坚地带。钓鱼城遗址作为区内较为重要的文旅资源,其申遗工作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袁晓钦认为,本次工作坊的开展可以为钓鱼城遗产价值的提炼、遗址保护与展示带来新的契机。最后,袁晓钦区长预祝工作坊圆满成功。

袁晓钦发言
开营仪式结束后,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重庆市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长袁东山带领工作坊师生前往钓鱼台遗址进行实地调查。学员们先后参观了皇宫、武道衙门以及九口锅两处重要遗址,直观了解了山城构造之精妙以及城内附属设施之齐全。袁东山提到,钓鱼城考古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只有从总体性的空间视角切入,才能对现有遗址有更为准确的理解。

袁东山带领工作坊师生进行实地调查
本次工作坊共分为四组,分别是考古组、空间基底组、社区组和旅游管理组。第一阶段线上课程结束后,助教老师布置了相关文献梳理工作。经过一周准备,7月24日下午,同学们对文献工作结果作了分组汇报。
孙杨炀同学代表空间基地组,从南宋川渝防御体系、钓鱼城空间基地分析、钓鱼城空间研究意向三个方面对钓鱼城遗址的地理背景进行了介绍。冉隆皓和袁奇大可同学分别代表考古组和社区组,从历史背景、考古概况、遗产价值、展示规划等角度,对钓鱼城遗址的考古工作与社区研究进行了总结。周梓杰同学代表旅游管理组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对钓鱼城遗址的开发政策、比较价值、保护展示、游客需求等内容进行了汇报。



孙杨炀、冉隆皓、袁奇大可、周梓杰汇报
发言结束后,老师们对同学们文献阅读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武弘麟提醒同学们注重方案的实践性,思考遗产活化的可行之策,要以符合本地规矩、契合游客思路的方式将核心信息传达出去。孙静关注到游牧农耕文明冲突、民俗与非物质景观、历史与现代呼应等关键问题,希望同学们从整体的角度把握调研范围,以可落地为标准构思调查方案。王思渝启发同学们思考遗产价值的认知角度,重视内在视角与外来视角之间的张力。胡立敏联系自身经历探讨了考古工作与申遗工作之间的差异,提醒同学们在应用早期文献时注意检查其真实性。李光涵肯定了各个小组对于工作重点的把握,同时指出在价值分析的过程中要注重在场的真实感受,不必过于刻板地比附现有标准。张剑葳希望同学们在调查过程中始终保持清晰的问题意识,联系已有知识储备,用心发现和感知信息。

教师点评
撰稿:李超颖
编辑:李超颖、朴俐娜
审核:李光涵、王思渝
终审:沈睿文、张剑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