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0日,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北京中心(以下简称WHITRAP-Beijing)举办的2022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北京大学暑期课程在福州圆满结营。为期十天的现场调研中,学员们在福州的盛夏中辛勤奔走,分组对三坊七巷、烟台山、上下杭、福建船政和鼓岭建筑群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现场调研,在工作坊各位老师的指导下撰写了万余字图文并茂的调研报告。各位学员在40度的高温与艳阳下挥洒着汗水,走遍了调研区域,用密集的踏查、访谈、讨论和思考,记录下文化遗产的过去与现在,书写下对福州历史叙事与遗产价值的真知灼见,在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收获了丰富的知识,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学习记忆。

图 | 工作坊海报
· 回顾 ·
线上课阶段
在先导授课阶段,主持教师与特邀教师先后给同学们授课。同学们经过一周文献收集与研究,于8月1日汇报了丰富的前期工作成果。

图 | 线上阶段课程表
线下讲座
在现场调研阶段,主办方又邀请了四位老师有针对性地对福州本地的情况进行授课。四位老师的讲座让同学们对福州城的历史文化深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研究线索。
1
市场/家园:多元叙述中的历史街区
清华同衡设计研究院人文与创意城市研究所副所长齐晓瑾老师以“市场/家园:多元叙述中的历史街区”为题作主题讲座。齐老师曾在上下杭地区做过专门的社会调查,支撑了保护规划的编制。讲座以社会学研究视角切入上下杭历史街区的研究,齐老师提出,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不同观念世界最终会导致读者误解的形成,而书写又是另一个需要警惕的过程,以此对即将进行口述史访谈研究的同学们作出提醒:口述史应从被研究者的立场出发进行提问,并在过程中不断反思。

图|齐晓瑾老师讲座现场
2
闽江两岸西洋镜:从仓前到鼓岭
华东理工大学景观系副教授、副系主任,福州老建筑百科网站长林轶南老师以“闽江两岸西洋镜:从仓前到鼓岭”为题作讲座。讲座中提到,福州开埠以后吸引了大量外国人,他们在闽江两岸开辟了仓前山外国人居留地,又在闽江北岸的鼓岭打造了夏季避暑胜地,构建了福州城历史叙事中从仓前到鼓岭别具一格的“西洋镜”。林老师以仓前山与鼓岭的历史渊源为背景,通过一个个“洋乡愁”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福州鼓岭承载的历史与价值。在之后的调研过程中,林轶南老师也不断远程为鼓岭组的师生们提供线索,答疑解惑。

图 | 林轶南老师讲座
3
英国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理论及在中国的传播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宋峰老师在线上为工作坊学员带来了题为《英国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的讲座。讲座从对城市形态的基本认识、基本规律和研究目的切入,在简述了早期各国学者对城市景观的研究之后,宋峰老师详细介绍了康泽恩(M.R.G Conzen)在城市形态学理论中的贡献以及康泽恩学派和ISUF(全称)的建立、目标和发展。之后宋峰教授又为工作坊学员介绍了中国学者在考古学、地理学和建筑学等不同学科基础上对城市形态学的研究,着重为同学介绍了赵正之先生以及《元大都平面规划复原研究》以及宿白、徐苹芳先生对于古今重叠历史城市的研究方法。讲座最后,宋峰教授又以平遥、庐山等案例为例为学员们详细介绍了城市形态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

图 | 宋峰老师讲座
4
福州历史建筑概说
福州老建筑百科网早期建设者张继州老师以“福州历史建筑概说”为题作讲座,张继州老师从“材”讲起,以武夷山的杉木、福州的花岗岩以及青石等天然材料分析了福州历史建筑得天独厚的建筑条件;也分享了他曾经走访调研福州老建筑的过程中拍摄的许多珍贵影像资料,向大家展示了不同类型的福州老建筑背后所承担的“精神家园”的角色、礼制中心的功能以及历史见证者的身份。

图 | 张继州老师讲座现场
· 结营 ·
8月10日,2022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结营汇报在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举办。结营汇报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WHITRAP-Beijing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剑葳主持。结营仪式分为四个环节:各调研小组展示调研成果、专家集中评议、整体历史叙事汇报、专家点评与总结。
出席此次汇报会的专家有福建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何经平,福建船政文化管委会主任刘江远,福州市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陈毓彪,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馆长陈继勇,上海纽约大学艺术史副教授左拉拉,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申慧青,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林志森,以及泉州师范学院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孙静。

图 | 结营汇报现场图
正式汇报前,张剑葳首先对本次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的概况进行了回顾总结。他介绍:本次工作坊的学员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等12所院校,涵盖了文化遗产、建筑、考古、博物馆、历史、人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文化产业等专业,以“启蒙曙光”为线索,构建福州城市历史叙事,尝试进行遗产价值阐释,以此为目标,开展跨学科的田野调查。

图 | 开场介绍
· 调研汇报 ·
三坊七巷组
汇报学员:缴婧然 薛雅丽
带队老师:王思渝
学术助教:黄康
小组成员:刘雨欣 乌兰图雅 缴婧然 薛雅丽 王小溪

图 | 三坊七巷组成果汇报
三坊七巷组从史地沿革的梳理、建筑现状的踏查/记录、世家后人的口述史访谈、保护管理相关主体的访谈等多个方面入手,分析讨论遗产保护利用现状和近代启蒙曙光视野下的遗产价值评估两个核心问题。其中,对重要建筑主体全方位的调研记录和相关人物及家族后人的深度访谈,为建构历史叙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载体和文献资料。

图 | 组员薛雅丽汇报现场

图 | 组员缴婧然汇报现场

图 | 王思渝老师评议本组工作
烟台山组
汇报学员:王翰涛 谢之昂
带队老师:张剑葳
学术助教:周秋彤
小组成员:王翰涛 江茜 刘舒瑶 曾维安 谢之昂

图 | 烟台山组成果汇报
烟台山组从现状总述、重要人物及家族、遗产分类、现状与保护利用、推荐遗产点五个部分介绍了调研过程中的案例、思考及总结。汇报先对烟台山历史城区的分布范围、功能分类、发展分期做了简要介绍,并试图以人物关系为媒介搭建建筑之间的关联网络。后半部分则根据实地走访调研中收集到的历史建筑利益相关各方的访谈资料,归纳现有的5种产权类型、7种业态类型及3类保护利用方式,尝试分析未征收的居住建筑保护较差的先创,提出可能的保护利用方向。最后,在87处调研点中选出39处推荐遗产点、并根据价值线索将他们串联起来形成遗产旅游线路。

图 | 组员王翰涛汇报现场

图 | 组员谢之昂汇报现场

图 | 张剑葳老师评议本组工作
上下杭组
汇报学员:杨岍荟
带队老师:李光涵
学术助教:韦曦
小组成员:杨岍荟 丁忠敏 刘召龙 刘琬华

图 | 上下杭组成果汇报
上下杭组将史地沿革梳理为4个时期和3个区域,结合以欧阳家族为代表的地方社会人物关系,对区域内全部价值载体进行了系统性的调研评估,最终选出4个建筑类别下11个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进行重点研究。通过访谈和问卷的形式调查了街区保护利用的现状,并从4个方面总结出现存问题。最后以一段历史叙事总结,点明了上下杭作为福州近代发展"枢纽"的重要地位,完成了相关图纸及报告成果。

图 | 组员杨岍荟汇报现场

图 | 李光涵老师评议本组工作
马尾-鼓岭组
汇报学员:陆禾
带队老师:郭子健
学术助教:商晨雯 曹吉阳
小组成员:陆禾 李强 鹿田语 Sarah Brooker

图 | 马尾-鼓岭组成果汇报
马尾-鼓岭组从工作总结、历史沿革、现状特征、重要人物和保管利用五个方面介绍了本组的调研方法、过程及成果:前期通过文献阅读对历史沿革、代表建筑等建立起基础了解;利用在福州的10天对福建船政建筑群、马限山建筑群、鼓岭建筑群等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现场探察、人物访谈等方式,了解并筛选出相关推荐遗产点,并通过历史讲述和人物故事将其串联起来;最后,小组合作完成了调研报告,以清晰准确的分析图呈现了考察对象的现状和价值评估。

图 | 组员陆禾汇报现场

图 | 郭子健老师评议本组工作

图 | 商晨雯老师评议本组工作
· 集中评议 ·
泉州师范学院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孙静首先对工作坊的工作方法表示赞许,她认为工作坊的成员们对建筑现状和保护现状的调研做了大量的工作,工作基础扎实,汇报内容翔实,她建议上下杭组在历史叙事中进一步发掘上下杭在福州历史叙事中的中枢作用。

图 | 孙静老师点评
上海纽约大学艺术史副教授左拉拉首先从过去、现状与未来三个方面对各组的汇报进行了总体评价,针对烟台山组,她建议可以进一步探索建筑风格发展、人群社区、教会等方面的关系,也可以与天津,以及上海、厦门等通商口岸进行对比研究。

图 | 左拉拉老师点评
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院长林志森认为,三坊七巷的历史跨度相较于其他三组更宽,对三坊七巷的价值叙述不必仅局限在近现代;同时,三坊七巷的一条重要线索,即民间信仰与社群发展也可以进行一些深入的讨论。

图 | 林志森老师点评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申慧青指出,叙事是历史研究的权利,也是历史研究的局限。当进行整体叙事研究时可能会忽视一些细节,工作坊此次的叙事逻辑丰满,但是在鼓岭与烟台山的民间信仰、居留地发展和外国人来华等多个角度,仍可以作进一步丰富。

图 | 申惠青老师点评
福建船政文化管委会主任刘江远针对马尾-鼓岭组的汇报进行了评议,他认为船政人物谱系的梳理是讲好船政故事的重要部分,这是船政文化核心的凝聚力。散落在三坊七巷的海军家族之间的亲族关系值得重视,是申遗研究中的重要部分。

图 | 刘江远主任点评
· 整体叙事汇报 ·
调研期间,工作坊的四组成员除了完成本组专题研究,还在教师组指导下,对福州城市历史叙事进行整合研究。四组代表对研究进展进行了汇报,从思想、社会结构、城市功能三个方面对各个建筑群的价值载体和叙事角度进行了分析。

图|整体叙事汇报



图 | 各组合作叙事汇报
· 总结评议 ·
福州市文物局博物馆与文物安全处处长陈毓彪,指出工作坊各组的调研非常扎实,汇报思路清晰,各组均对主要调研对象作了大量工作。陈处长表示,期待看到北大团队进一步的工作成果。

图 | 陈毓彪处长评议
福建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何经平作最后评议,表示工作坊四个组的汇报准备得非常充分,在短短的十天时间里对遗产载体、遗产价值、遗产管理等作了清晰的梳理,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值得肯定。针对三坊七巷组,何处长认为三坊七巷组对于人物的梳理和对现存问题的分析比较准确,非常值得关注,他指出下一步应该针对这些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针对上下杭组,何经平处长建议上下杭的商业文化在建筑方面的体现以及上下杭的街区特色等可以进一步深挖,此外,闽商文化与上下杭内涵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研究上下杭不能忽视的方面。针对烟台山组,何处长认为烟台山可以针对建筑产权、国际社区与建筑特色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继续梳理。对于马尾-鼓岭组,何处长指出福建船政的价值非常大,建议在人物谱系分析以及工业遗产价值阐述方面可以再深入。最后,何经平处长指出,福州的近代高光时刻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如果为申遗做前期研究,还应当注意对照世界遗产的标准,进一步提炼遗产突出普遍价值。

图 | 何经平处长评议
·顺利结营 ·
最后,工作坊学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李强代表全体学员上台发表了调研感悟,她从自身学科学习经历出发分享了本次田野调查带给她的触动,从怀疑各个专业的同学能否真的合作,到实地工作时感受到跨学科联合调研的能量,她认为工作坊各位老师的授课以及田野调查过程中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让她突破了自己,此次工作坊之行收获非常大。

图 | 学员代表发表感悟
为期十天的福州工作坊实地调研落下帷幕。在这十天的时间里,来自五湖四海,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们共聚福州,同心协力,将汗水挥洒在有福之州,完成工作坊任务的同时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的意义也正在于从多学科协作的角度认识我们的文化遗产,也培养同学们的交叉思维与团队精神。在此,主办方向各位带队老师、特邀嘉宾、助教,以及为工作坊提供帮助支持的福州有关部门领导、工作人员、受访对象、热心网友表示衷心感谢!

图 | 工作坊学员、组织团队与评审嘉宾合影
· 特别鸣谢 ·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福州市文物局
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
(以下单位及个人顺序不分先后)
福州市鼓岭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
(福州市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福建船政文化管理委员会
福州市仓山区烟台山管理委员会
福州市台江区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委员会
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南街街道三坊七巷社区
福州市古厝集团
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开发运营有限公司
城音国学馆
郑芳女士
福州生顺茶业传承人欧阳芬女士
鼓岭居民郭庆先生
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老师
林轶南博士
福州市仓山区烟台山管理委员会江阳林科长
福州基督教天安堂陈安俤牧师
福州老建筑百科网的朋友们
图文:朴俐娜、蔡诗雨、李强、工作坊各小组
排版:李 强、朴俐娜
审核:李光涵、王思渝
终审:沈睿文、张剑葳